走农村公路 看交通变化 ——部分中央及省市新闻媒体记者深入采访我省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札记 |
来源:厅新闻信息中心 日期:2014-6-12 9:51:36 |
|
5月16日至22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中国交通报、甘肃日报、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甘肃电视台等媒体记者纵横驰骋5000多公里,深入我省安定区、静宁县、合水县、秦州区、成县、临夏县、东乡县实地采访我省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情况。 甘肃日报记者严存义说:“我经常下基层关注农村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这几年甘肃农村公路的发展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可谓天天有变化、年年有新意。” 安定区:山路弯弯,出行的路不再泥泞 采访车沿巉柳高速公路进入定西市安定区,沿龙滩至北川路一路盘旋而上。水泥硬化路与高速公路、县乡道路全部连接了起来。几十道弯纵横相连,路两边警示桩、防撞墩一应俱全。 长年巡山的护林员张作栋告诉记者,他负责巡视1000多亩山林,过去没路只能靠步行,现在路通了,骑上摩托车1个多小时就能绕整个山林转一圈。长年跑运输的大货车司机说:“过去这条路全是土路,往山上运东西只能用小农用车,转弯半径不够,坡度大的地方汽车上不去,只能用三马子转运。现在路通了,买了大汽车,往山上拉运建筑材料方便多了,也节约了时间。” 龙滩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以前去巉口卖洋芋需要一天时间,油钱来回120元,现在半个小时就到了,油钱20多块就够了,收入也多了。”他还告诉记者,“路通了,村里通上了班车,一天往定西发两趟。经济收入也从原来的2300元增长到了3400元。”农村公路建设,让广大老百姓告别泥土路走上了水泥路,村里通班车的梦想也实现了。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岳菲菲的话说:“农村公路已真正成为了老百姓的致富路。” 静宁县:路路相通,致富之路不再遥远 静宁县双岘乡井沟路口至页沟通畅工程,解决了双岘乡4个村5800多人的出行难问题。记者沿着刚建成的双井农村公路,驱车深入姚湾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过去由于没有路,我们的苹果卖不上好价钱,每斤只能卖2元,去年底这条路通车后,苹果每斤卖到了5元,不敢想象。路一通,我感觉山区比川区好。”静宁县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条路通了,政府首先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往年的玉米地整山整片地种上了苹果树,还套种了土豆、玉米等作物。正在清理边沟的村民告诉记者:“这条路是村里的财路,利用农闲时间上路清扫路面、清理边沟、管好绿化,是我们应该做的。” 记者看到在高等级公路施工中使用的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等大型机械设备穿梭在余湾乡回沟老至韩马路通畅工程建设现场。负责监督该路段的义务监督员赵有明说:“给我们修路,我们一定要认真仔细地把好厚度关和宽度关。“当义务监督员一天多少钱?”记者问到。赵有明激动地说:“给我们自己修路,还要啥钱呢,既不让我们出工,又不让我们出钱,把路修到了家门口,我们还好意思要钱?”随行的静宁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万德胜告诉记者,工程建设伊始,已按照省交通运输厅的要求,对全县义务监督员进行了培训,让他们详细了解了义务监督员的职责和工程监督的基本要求。 合水县:塬上村道,助力产业经济发展 从雷西高速公路进入合水收费站到达董志塬上的合水县,宽阔平整的公路,把合水县的山山水水连接在了一起。沿途槐香满路,大道平展曲径通幽。进入肖咀乡铁赵村村道建设现场,流水作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上,摊铺、振捣、压实、提浆、划痕等工序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沿线老百姓大力支持农村公路建设,主动将自家的土地让出来。一位86岁的村民说:“这次村道拓宽要占地,需要多少我让多少,修路不让我们出钱,让点地有啥关系呢?”他和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顺路的玉米一斤卖一元,不顺路的连9毛都卖不上。”这条路的建设,不仅有效解决了两个村2980名群众的出行难和运输难问题,而且带动了当地苹果产业的发展,今年沿线又新栽了1000多亩苹果幼苗。 在董家寺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和店子乡双柳树村,记者看到一座座塑料大棚整齐排列,通村公路沿着塑料大棚环线展开。该段水泥路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沿线280户1600余名群众的出行难问题,还为沿线群众生产生活、蔬菜外运创造了条件。大棚的经营户告诉记者,现在路修到了大棚边,运输方便了,外地客商来批菜可以直接到地里拉,辣椒、茄子、西红柿的价格比往年高。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但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农副产品的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农业结构调整也走向了快车道,各村相继涌现出了一批以种殖、养殖、加工为特色的产业群体。 |
|
| |